信息的权威

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亚对亚哈说:“我指着所侍奉永生耶和华以色列的神起誓:这几年我若不祷告,必不降露不下雨。 和合本 王上17:1 亚哈王遇见先知以利亚后的第一个念头很可能是,真是胆大包天!这个家伙以为他是谁啊?以利亚突如其来地闯入,警告以色列的邪恶国王,这条警讯将很快搅乱整个地区的生活。 启示的有效性在于信息的来源,而不是喉舌。以利亚是一个很有信仰的人,他相信上帝对他说的话;他可以大胆地与威权对话,因为他知道并信靠发出信息的那一位。他花时间与主独处,并静立在主面前聆听。 我们的父与我们说话,和对旧约先知讲话的方式完全不同,但是接收他的信息的过程没有改变。它始于独处在主面前,并聆听祂透过圣言说的话。但不是到此为止。 先知有责任告诉人们主向他们启示的内容。同样,我们要与他人分享我们从神的话语中学到的东西。与主同在的灵修不仅仅关乎我们自身的好处和需求。父神向我们揭示了他的宝藏,也是让我们与他人分享。 每天从神的话语和祷告中开始,当神对你的心说话时留意去倾听。相信祂在圣经中所说的话,并将其运用到你的生活中,然后与他人分享神所启示的内容。大胆一点,记住你信息的权威来自上帝。【Dr.Stanley】

成熟的操练

来 5:12 看你们学习的工夫,本该做师傅,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,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、不能吃干粮的人! 13 凡只能吃奶的,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,因为他是婴孩。 14 唯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,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 信徒们处在持续成长的轨道上,并不断进升。还没有人“到达”天国这边,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继续成熟。尽管许多人认为对圣经了解很多的人是属灵上成熟的人,但希伯来书5:14却在成长方程式中加入了实践要素。这个词的意思是习俗或习惯。基督徒的成长需要每天进行敬虔习惯的操练。 需要培养的最重要的习惯是个人的奉献时间。由于神是一切灵性成长的源泉,因此你不能忽略神而期望自己成熟。转变始于在他的话语和祈祷中所花的时间。 顺服是进步的另一个基本要素。当我们顺服主的渴望比对罪的吸引力更强时,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灵命正在进步中。 在身体发育方面,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独立和自给自足。但是在属灵领域,情况恰恰相反。那些在基督里成熟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,并依靠其中的圣灵。祂的工作是改变我们的品格,使我们有能力完成主呼召我们做的所有事情。 变老并不意味着在上帝眼中成熟。通过深入研究圣经并养成正义的习惯,我们可以借着自己的岁月在主里变得更强,而不是消极地浪费时间。没有人会意外地变得成熟。属灵的成长需要对上帝的勤奋追求。 —查尔斯·斯坦利博士

回归正路

彼得后书 3: 17 亲爱的弟兄啊,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,就当防备,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,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。 18 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。愿荣耀归给他,从今直到永远!阿门。 无论你离开上有多远,祂都总是欢迎你回来。这就是耶稣关于浪子比喻的教训。这个愚蠢的男孩在回归父亲并获得救赎之前,走了一段通向毁灭的,充满罪恶之乐的道路(路加福音15:11-32)。也许还不至于毁灭,但你知道你的内心对上帝的事已经变得冷淡。无论你的漂泊故事如何,都请把现在的这一天指向主。 与任何过犯一样,回归正路的第一步是要承认你已经离开了上帝。然后你认罪悔改,就像在向相反的方向掉转船头,并竭尽全力划向上帝。如果你想确切地知道该怎么做,建议你每天早上借鉴一种我时常使用的方式。在我下床之前,我要承认自己将自己献给上帝,为此我将一生献给了主。当出现与他的计划背道而驰的事情时,如果我考虑去追求它,圣灵提醒我我不是我自己的。只有上帝的方式对我有用。 每天我们选择是划船还是漂流。至于我,我选择尽力追求上帝。 彼得发出警告,要提防那些会使你背离真道的态度和意识形态(彼得后书 3:17)。相反,你可以通过默想经文,祈祷和过顺服的生活,选择将生命之舟划向上帝。操练属灵纪律会使人对上帝充满热情。 【Dr .Stanley】

等候神

诗篇 37 。1 不要为作恶的心怀不平,也不要向那行不义的生出嫉妒。2 因为他们如草快被割下,又如青菜快要枯干。3 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,住在地上,以他的信实为粮。4 又要以耶和华为乐,他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。5 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,并倚靠他,他就必成全。6 他要使你的公义如光发出,使你的公平明如正午。7 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,耐性等候他,不要因那道路通达的和那恶谋成就的心怀不平。8 当止住怒气,离弃愤怒,不要心怀不平,以致作恶。9 因为作恶的必被剪除,唯有等候耶和华的必承受地土。 在我们信仰的旅程中,等候上帝是重要的属灵功课。大卫王的生平告诉我们遵循主的计划的价值,以及走在神前面的危险。 当大卫还是年轻的牧童时,先知撒母耳膏抹他为以色列的下一任国王。然而,他多年没有达成这一目标,是因为现任国王扫罗反对大卫,并一再试图谋害他的性命,以至于等待主使他登基的机会更加困难。尽管有机会自己处理问题并杀死扫罗,但大卫还是隐忍了。他也不允许其他任何人攻击扫罗(1 Sam。24:1-7)。他等着上帝,因他的顺服而蒙上帝赐福。 大卫王还知道在没有主同在而莽撞行事会是什么样的。有一年,他选择不参加战斗,尽管那是他的职责之一(2 Sam。11:1)。当他待在家里的时候,他注意到了乌里亚的妻子拔示巴,并且垂涎她。由于他的私欲,和她怀了一个孩子,并且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过。他的生活真是一团糟,他没有遵循上帝的计划去得到祝福,而是经历了神的惩罚和极大的心痛。 作为信徒,我们想服从主,但是在某些情况下,强烈的愿望会推动我们前行,而不用等待主的指示。像大卫一样,我们将经历顺服的祝福或不顺服的心痛。在你采取行动之前,请务必先找出神的计划。【Dr .Stanley】

仆人的赏赐

希伯来书6: 9 亲爱的弟兄们,我们虽是这样说,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,而且近乎得救。 10 因为神并非不公义,竟忘记你们所做的工和你们为他名所显的爱心,就是:先前伺候圣徒,如今还是伺候。 11 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,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,一直到底; 12 并且不懈怠,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。 上帝把祂恩典的救赎白白地赐给了那些相信耶稣的人。我们无法赚得这份礼物,也不是该得的。不过,我们的天父确实注意到我们的善行。祂应许会按照我们为祂所做的一切回报我们。 当主的荣耀和尊崇通过我们来做工时,就会产生真正的服侍;当神的资源通过爱的管道满足人类的需要时,就会产生真正的事工。 启示录22:12鼓励我们,“看哪,我必快来!赏罚在我,要照各人所行的报应他。” 无论大小,以耶稣的名所做的一切服侍都会受到祝福。但是,我们必须小心,我们的行为是为了基督的荣耀。如果动机是为了自我炫耀,我们得到的唯一好处就是我们这一生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赞美(如果有的话)。而且我们知道,别人的认可并不令人满意或持久。 虽然在天上会得到一些回报,但现在可以体验到其他的祝福。例如,当我们允许上帝通过我们祝福他人时,我们就会感到极大的喜乐。当意识到我们是在取悦基督时,我们会深感满足。此外,当我们带领一个人到耶稣那里,并教他如何凭信心前行时,会有一种深远的成就感。 服侍他人既是基督徒的巨大益处,也是责任。我们应该诚实地考虑我们的动机,以确保我们的目标是荣耀基督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得到神的全力祝福:不仅在永恒中,而且在地上都得到了赏赐。【Dr. Charles Stanley】

新春新怜爱 (15)

人的爱往往既善变又短暂;可上帝的爱不论怎样都不会止息。 我非常喜爱诗篇第136篇。所有的诗篇我都喜欢,但这一篇每次都能深深震撼我的心灵。我喜爱这篇当中重复的那句话,那正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;我喜爱它虽为历史诗,却因为那叠句的关系成了一首情诗;我喜爱它再三肯定一件我们亟需再三听到的事,而且不只说个一两遍,而是26遍!我认为,每当上帝开口说话,你我都应该闭口洗耳恭听,而当上帝重复一句话时,我们就更应该仔细聆听,何况他在这里重复了那么多次! 上帝为什么借着诗人的笔,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复“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”呢?这问题有两个答案。 首先,这句话所表达的事实彻底颠覆常理,是圣经世界观和个人身份认同感最重要的基础。圣经说的是什么故事呢?就是:上帝是爱,他借着他的爱子闯入世间要建立爱的国度,通过颠覆常理的爱的牺牲,他在爱中赦免了我们,把我们带入他爱的家庭里,还差遣我们做他的使者,去传扬同一份爱。堕落的人类一切的盼望都系于一件事——有一位救主永远坚定不移地救赎人、赦免人、使人与上帝和好、改变人心,并向人传递爱。缺了它,圣经就不过是本有趣的故事集和有用的生活指南,毫无能力修补被罪破坏的一切。 上帝重复这句话的第二个理由,在于我们一生中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爱。人但凡遇到新事物,都会先从自己经验的角度来设法理解。人生在世所经历的爱都有某些缺陷,但上帝的爱不是这样;他的爱完美无缺,全然存到永远。这才是信徒人生中最惊人的事实。上帝已经把他的爱倾注于我们,且永不挪移。因此,无论生活看来多么艰难,无论你觉得自己多么软弱,你都有理由坚持下去。 【Paul Tripp]

新春新怜爱 (14)

今天不要灰心。你可以把你的遗憾和后悔都放在那位爱你并掌管一切的上帝手中。 即使你是个有信仰的人,并且对圣经和神学有一定的认识,但有一点能肯定的是:有时上帝会令你感到困惑。用你的神学知识来解释你的经历,是有限的。圣经中的命令、原则和个案研究,也难以让你彻底了解你的人生。有些时候,你会完全搞不懂究竟在发生什么。事实上,你甚至会遇到一些情况,尽管上帝宣称自己在你生命做的是一件美事,但是对你而言,看起来并不怎么美好,反而很糟,而且糟得不得了。 听着。如果你的信仰是建立在完全理解你人生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之基础上的,那么你那些困惑的时刻将会成为削弱信心的时刻。但事实上你并不是只有两种选择:要么了解所有事而感到心安,要么了解很少事而被焦虑所折磨。其实还有第三条路;这才是一条真正基于圣经的信心之路。圣经说,要找到真正的平安,只有安息在上帝的智慧里,因为他慈爱的双手掌握着你所有的遗憾和后悔。先知以赛亚以下这句安慰人心的话,很好地阐明这一点:“坚心倚赖你的,你必保守他十分平安,因为他倚靠你。”(以赛亚书26:3) 即使你拆解自己的人生,直到你理解它的每个部分,你还是不会找到真实的、坚固的、持久的、不随着环境起落的平安。你不可能完全理解你的人生,因为上帝为了你的益处和他自己的荣耀而将有些事情遮蔽在神秘里。所以平安只在信靠中找得到——就是要信靠上帝,相信他小心地掌控着所有试图抢夺你平安的事情。他知道,他了解,他掌管那些看起来一片混乱的事情。他从不惊讶,从不困惑,从不担忧,从不失眠,从不需要停下工作休息一会儿,从不因为太忙于一件事而忽略另一件事,也从不偏待人。 你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,上帝以他的智慧和慈爱掌管着一切。不是因为这样做会马上让你的人生显得合理,而是因为这样做会带给你安息和平安。毕竟,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看起来毫无道理可言的时刻。 【Paul Tripp】

新春新怜爱 (13)

是的,是真的——纵使你失信,上帝仍然可信,因为他的信实是建立在他的身份上,不是在你做的事情上。 提摩太后书2:13如此说:“我们纵然失信,他仍是可信的,因为他不能背乎自己。”这节经文描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,对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有违常理。大多数人都抱持这样的人生观:“自己的人生自己扛”、“人生的成败在于自己”、“选择在于自己,所有后果自负”、“要靠也只能靠自己,要怪也只能怪自己”。根据此类观点,你是自己命运的主宰,你没什么可依靠的,只能依靠自己的直觉、自己的力量、自己多年来累积的智慧、自己的预测、自己的品格和成熟度,以及自己的天赋。这种“我跟全世界对着干”的生活方式真是可怕。 然而当上帝欢迎你进入他家庭以后,便颠覆了这一切。上帝不仅赦免了你的罪,保证你在永恒中有一席之地,他还欢迎你进到一个崭新的生活方式里。这新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要服从上帝的道德规范而已。不,它更是意味着上帝和你立了约,承诺要永永远远地以信实待你,且要为了你永恒的益处而向你施展他的智慧、大能和恩典。想想看,那位创造和主宰世界的上帝,那位体现慈爱、真理和美善之终极意义的上帝,那位独有能力彻底战胜罪恶的上帝,竟然出于恩典而选择将你拥入他信实的爱和保护里,且绝不会放开你。 你的人生不必再由你自己扛,因为上帝已经将它扛在他肩上了。这并不代表你可以任意生活,而是意味着你的保障在于上帝的信实,不在于你自己的忠心。纵使你不可靠,他仍然可靠。纵使你不忠不善,他仍然信实良善。纵使你做了不对不好的事,他仍会做最对最好的事。纵使他出于恩典而揭露并责备你的失信,他仍是信实的,必要赦免你的罪。 这项真理不是要鼓励你为所欲为,而是要推动你继续前进。上帝的恩典呼吁你投资在唯一一件绝不会让你亏损的东西上——你主的信实。 【Paul Tripp]

新春新怜爱 (12)

上帝呼召你凭着信心坚忍到底,然后他会以他大能的恩典保守看顾你。 在罗马书15:5,保罗称你的主为“赐忍耐的上帝”。你所侍奉的上帝有这样的名称,真是令人鼓舞,然而这名字也有可能穿过你的眼睛,进到你的头脑里,你却无动于衷,不停下来颂赞它的美妙。“赐忍耐的上帝”这个名号一针见血地点出你的盼望能在哪里找到。让我说得白一些:你的盼望不在于你愿不愿意或能不能够忍耐,而是在于上帝不可动摇、持久不变的承诺:他决不会放弃他恩典的工作。你的盼望在于这位坚定不移的上帝已欢迎你进入到与他的相交里,所以不论发生什么事,他都能够助你忍耐到底。 为什么了解这一点如此重要?因为即使在最佳的情况下,你本身的忍耐力还是会时好时坏。有些时刻,你会忘记自己的身份而活得像个“恩典失忆症”患者。有些时候,你会感到气馁而不肯继续做上帝呼召你去做的好事。有些时刻——程度可大可小——你会执意反抗上帝。读到这里,你也许在想:“我才不会呢!”不过请你跟我想想看:身为个基督徒,当你对另一个人说些很难听的话的时候,你之所以会那么做并不是因为你不知道那是错的,而是因为在那一刻,你根本不理会什么是错。 原来,我们必须是完全的,才能做到完全的忍耐,而既然我们都不完全,我们就不得不在自身之外寻找盼望。你能有忍耐的盼望,并不是因为你本身的品性或力量如何,而是因为你主的性情和能力使你得以忍耐。他既然永远信实,你因此可以有把握他一定会赐你所需的一切来对他保持忠心。你能够坚忍到底,全靠上帝,而且何谓“忍耐”,由他说了算!从这一刻直到你跨入永恒的那一刻,赐忍耐的上帝必赐恩给你,让你能够忍耐,也要给你所需的一切来继续过他要你过的人生,做他要你做的事。当逆境暴露出你的决心是多么软弱,你的力量是多么有限时,别慌,因为在那种时刻,即使你觉得自己再也无法忍耐了,他还是会坚定不移地帮助你忍耐到底。【Paul Tripp]